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贵州民族研究
主办:贵州省民族研究院
主管: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ISSN:1002-6959
CN:52-1001/C
影响因子:0.614591
被引频次:53130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2019-2020);统计源期刊(201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期刊分类:民族学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贵州民族大学张建利:深入田间地头的博士科技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为科技特派员,张建利觉得自己的工作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八年来,他和团队在贵州喀斯特地貌这个“大田”中边推广,边实验,研究成果迅速应用到实践中去,转化为

作为科技特派员,张建利觉得自己的工作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八年来,他和团队在贵州喀斯特地貌这个“大田”中边推广,边实验,研究成果迅速应用到实践中去,转化为生产力。他说:“研究价值的体现就是看最终有没有落地转化,而科技特派员就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的纽带。”

张建利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百香果。

张建利,博士,副研究员,2019年3月从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调入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任教。长期从事喀斯特生态修复、生态衍生产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2014年被贵州省委组织部选派为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员,长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从2015年起,8年如一日从事科技特派员工作,扎根田间地头,解决百香果产业问题,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潜心教学科研,善于将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身体力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中国天眼”之乡,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洼地,这是张建利的野外生态试验站驻地,也是张建利和他的团队将百香果从一丛“野草”研究成为扶贫优势产业的起点。“发现百香果,说是偶然,其实也是必然。”张建利说,“这也是我们学生态环境有趣的地方,如果我们不往野外跑,就永远也发现不了它。”

张建利在百香果育苗基地指导种苗繁育。

在指导村民种植马桑菌脱贫的过程中,张建利根据当时的政策导向,带领驻村工作组帮助尧上村申请了区扶持资金,建立了食用菌的种植大棚,发展村集体经济,并利用这些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由于发展态势好,又有张建利团队提供的技术支撑,顺利吸引了企业投资。“其实在开始种植的时候不是这么顺利的。”张建利说,“村民们一开始报观望态度,我们只能自己先种,以实际效果说服村民们加入。”还有一些合作社管理等各种在实际中会遇到的问题,比如村民们把菌包拿回家种植,但在市场价格向好的时候,有的村民会直接卖向市场,绕过合作社,导致合作社收不到菌子,步履维艰。张建利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为企业和乡村牵线搭桥,让村集体产业有更完善、正规的管理,从而让村集体经济得以健康、持久的发展。”

从枯草中发现的“绿苗”,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子”

作为学院教师,张建利担任《贵州生态文明教育》《环境经济学》《生态学概论》等10余门课程的教学,并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科研。坚持产学研用一体,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各项学科竞赛,先后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获国赛行星级作品、第七届贵州民族大学“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铜奖。启发大学生创新精神,指导并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2项,大学生兴趣小组获得贵州民族大学“十佳创新创业团队”。

“贵州生态环境优美,但也是西南喀斯特中心,生态环境脆弱,植被退化严重,且经济欠发达。筛选出一种即具有生态修复功能,又具有产业应用前景的植物资源是破解这一生态问题的关键。”贵州百香果产业的培育和种植,是张建利和他的团队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出的成功实践。

在长期为农民和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张建利积累了许多“特制”的培训经验。比如培训农民选百香果苗,他会告诉农民选“白、壮、美”的苗,“白”就是根系发达且白状,“壮”就是地径粗壮,“美”就是叶色油绿且叶形均一,这样编成的“科学顺口溜”,让农民在选苗的时候能回忆得起来要点,选得到好苗,提高栽种的成活率。

作为科技特派员,张建利每年都要到田间地头考察作物、开展培训,给贫困户种植提供技术帮扶。从2014年至今也已有8个年头,先后在贵阳市乌当区新场镇、平塘县、从江县、榕江县、锦屏县等县份的许多大大小小的乡镇开展技术服务工作,2014年还同时担任过驻村第一书记,为村里的食用菌产业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目前,经过推广,百香果已经在贵州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在进行喀斯特石漠化生态修复的同时,有力推动了生态脆弱区的特色经济,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解。

到村子里走得多了,许多农民就认识了这些技术专家们。张建利和团队在田间走访的时候经常有种植户主动邀请他们来家里吃饭,非常热情。“他们在用质朴的方式表达感谢,这个时候我们感觉心里很温暖,再辛苦也值得。”张建利说。


文章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网址: http://www.gzmzyjzz.cn/zonghexinwen/2022/0621/710.html


上一篇:贵州省科协与贵州民族大学签署共建合作协议
下一篇: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星星:盐源当有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