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传统的群体观和西方“民族”概念的引入
(一)中华文明传统的群体概念与群际交往观念
(二)具有现代意涵的“民族”一词引入中国
(三)与“民族”相关的“国族”概念
二、民国时期有关“民族”概念的讨论
(一)1939年有关“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大讨论
(二)民国时期的“造民族”与“造国民”
(三)1942年蒋介石提出“宗族论”
(四)“国族”概念入宪
(五)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民族”概念的演变
三、1949年后我国的“民族”话语
(一)相关概念应用层面的调整
(二)“民族识别”和“民族”话语的制度化构建
(三)“中华民族”概念的重现
四、与“民族”概念相关的话语调整思路
(一)“民族”还是“族群”?
(二)重新起用“国族”概念
(三)关于“跨境民族”概念
五、中国“民族”概念史作为民族问题研究的核心问题
六、结语
文章摘要:今天在中国开展民族问题研究,离不开对核心概念“民族”的讨论。“民族”在鸦片战争后进入我国话语体系,由于这一概念与中华文明传统存在深刻的文化差异,一百多年来国人对这一概念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和应用。当前,族际互动全面增强,民族人口地理分布格局和社会分层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如果不把“民族”这个核心概念的定义阐释清楚,而继续保留含混与多重含义的解读,我们的民族理论、制度、政策将始终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力图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厘清“民族”这一概念的引入和演变脉络,促成不同解读之间达成某种共识,从而真正在学理上推进我国的民族研究。
文章关键词:
论文分类号:K28;C95
文章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网址: http://www.gzmzyjzz.cn/qikandaodu/2022/0928/725.html
贵州民族研究投稿 | 贵州民族研究编辑部| 贵州民族研究版面费 | 贵州民族研究论文发表 | 贵州民族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贵州民族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